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健康·生活
人民網>>健康·生活>>正文

哈特瑞姆醫生集團探索心律專科多學科診療

記者趙敬菡 王宇鵬

2015年06月03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手機看新聞

“我國房顫的知曉率和抗凝治療率都較低,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曾經在法國遇到一位房顫患者,他的家庭醫生竟然知道他應該做三維標測系統指引下的射頻消融治療,而我們國家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術的醫生不超過200人……”5月22日,在位于燕郊地區的燕達國際醫院的一間會議室內,來自北京朝陽醫院的劉興鵬醫生講起了他在法國學習時的經歷。圍坐在會議室的聽眾,則是來自河北三河市社區的基層醫生們。

這一天,是“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宣布成立后首次集體亮相。七位來自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軍區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6所大型三級甲等教學醫院的知名中青年心律失常專家,向來自基層的社區醫生們做主題報告,分享心律失常領域最先進的診療理念和技術。

“讓基層醫生了解最先進的技術,他才有可能指導患者到合適的地方及時就診,基層醫生是健康守門人,也是綠色通道的入口。”劉興鵬向記者介紹這次“專科醫生與基層醫生”交流的初衷。他希望,當心律失常患者在被首診的基層醫生發現后,能夠快速地通過基層醫生與專科醫生之間的“綠色通道”得到診治,從而緩解“看病難”。

劉興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兼房顫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心懷對于醫療事業的熱愛,聯合一群志同道合的“白大褂小伙伴”,踏上了一條創新診療的路。

2014年國慶節期間的一天,劉興鵬約了六七個心律失常專業的“圈內好友”聚會,提出了他的想法:為什么不引入國外流行的MDT(多學科診療模式),給予心律失常患者更安全、效果更好的診療呢?現在國家醫改政策利好,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發揮能量,我們也可以創辦專科醫生集團,針對心律失常這樣一類疾病,做國內最棒最好的診療。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其他醫生們的支持。“我們都覺得這個想法特別好,可能是大家的理念、想法都比較一致,所以一拍即合。”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成員之一,北京朝陽醫院房顫中心副主任田穎說到。

從統一思想、確定模式到籌備、選址、注冊,歷經了半年時間,5月8日,以完成一臺永久性房顫心內外科一站式雜交消融術的形式,我國心內科領域第一個專科醫生集團――“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截止5月22日,已完成5臺手術。

盡管還在探索中,劉興鵬認為,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已經初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國外學習時,一種多學科合作診療模式(MDT)引起了劉興鵬的興趣。MDT是一種協作理念,讓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醫生來服務患有同一類疾病的病人,從而確定和實施最利于患者的診療方式。

劉興鵬對此十分認同:“疾病本身是不分科室的,只不過我們人為地將它劃分:需要開刀的送外科,需要吃藥的送內科。而事實是一個復雜的病人,往往需要不同的學科配合,例如房顫這種復雜的心律失常,有的患者適合心內科的導管消融,有的患者適合心外科的開刀手術中消融,而有的患者則只有通過心內科醫生和心外科醫生通力合作的一站式雜交消融方可能獲得治愈。”

然而這種MDT模式在當前的公立醫院中往往難以實現,因為各科室都有自己獨立的工作流程和責任分工,會診需要走手續流程,有時效率會比較低,且有“興師動眾”的感覺,難以常態化開展。

為了讓MDT能夠更流暢地進行,專科醫生集團應運而生。

此外,對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在找到“對口”的醫生之前,可能會經歷一路輾轉。

“從一級醫院到二級醫院,再從二級醫院到三級醫院,最后可能還掛了一個看冠心病大夫的號,并非主攻心律失常專業。還有一些患者出院后不知所蹤,沒有后續的管理。”劉興鵬說。如果能夠在心律失常專科醫生、基層全科醫生和專業隨訪護士之間形成一個“閉環”,讓心律失常患者無論住院、出院始終處于這個閉環之中,那么這無疑是最讓患者感到安心的。

來自國外的數據顯示,在對712例房顫患者進行平均22個月的隨訪研究顯示,采用專業隨訪護士組的心血管死亡率為1.10%,住院率13.50%,顯著低于常規隨診組的3.90%和19.10 %。

事實上,這種閉環管理的理念,劉興鵬已在其所任職的北京朝陽醫院有過成功經驗。2011年,經院領導批準,劉興鵬在朝陽醫院房顫中心特設了一名隨診護士,專門負責對于心律失常患者的術后跟蹤指導。4年來的實踐表明,此舉大幅改善了到北京朝陽醫院就診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就醫滿意度。在此基礎上,劉興鵬將其復制到哈特瑞姆醫生集團。

“這也是我們集團七個專科大夫今天坐在這里的原因,想從這里做起,與基層醫生建立聯系,探索心律失常專科的閉環管理。”劉興鵬說。

采訪時,劉興鵬的手機微信不時彈出消息,那是來自“哈特瑞姆心電圖掌上會診”微信群的消息。“心電圖如上,無異常,動態里連個室早也沒抓住,家族中有11人死于猝死,都是男性,目前診斷有何考慮,下一步怎么辦?謝謝!”這是來自山東濟南某醫院心內科薛大夫的留言。隨后,微信群里很快有醫生響應:“從圖中看不出異常,可以做激發試驗看看”。

劉興鵬說,微信群里有不少是外地的基層醫生,集團的幾位大夫有空就會回復,幫助大家答疑解惑。之所以集團選擇7位醫生,也是考慮到大家的實際情況,不管是會診、手術,還是與基層醫生的對接,總保持至少一部分醫生“在線”。

一邊在體制內的醫院擔任骨干的工作,一邊在醫生集團內服務,能忙得過來嗎?醫院方面會支持嗎?“自從集團成立后,我們就不斷被大家問到這樣的問題。的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好在我們是七個人。復雜的病例,兩三個專家一起討論決策;與基層醫生的溝通,誰有空誰回答。國家鼓勵多點執業,我們恰好是那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熱情、有精力的醫生,不是單打獨斗的‘走穴’,而是團隊合作,真正想做點有利于心律失常病人、有利于心律失常學科發展的事。”田穎說。

 
分享到:
(責編:許曉華、劉婧婷)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