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隨全國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時了解到,很多地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重復建設,同一區域內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并存,資金重復投入,部分高校、科研機構檢測任務不飽滿,檢驗資源存在閑置浪費現象。尤其是衛生計生部門的風險監測和食藥監部門的抽檢工作,在檢驗品種和項目上都存在重復。
同行的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專家告訴記者,檢測和檢驗在技術層面就是一回事,都是通過專業的檢驗機構和人員來操作。
檢查組還發現,食品檢驗檢測市場魚龍混雜,各自為政,造成個別檢驗機構采取不正當甚至是非法手段進行競爭。有人向檢查組反映,有的企業急需一兩天內拿到報告,檢驗機構在檢驗周期無法滿足的情況下,選擇不做實驗直接出具報告。更有甚者,有的檢驗機構還根據客戶需要“賣報告”,直接編制一份假報告。一份報告只收幾十元錢,既滿足了客戶的要求,也“幫助”企業降低了成本,又爭取了客戶資源。
面對如此亂象,檢驗檢測機構該如何加強規范化管理呢?實踐證明,通過整合可集中優勢資源、優勢力量,保證檢驗檢測質量。
山東省就在全國率先實行抽檢監測計劃、經費、信息“三統一”,實現了資源集中、經費集約、信息共享。對抽檢監測、輿情監測、日常監管、治理整頓、投訴舉報等工作中發現的各類問題,及時匯總梳理,查找風險隱患,列出風險清單。
解決檢驗檢測機構亂象,首先要在地域統籌解決綜合利用檢驗檢測機構和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防止重復建設;其次,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衛生機構以及大型企業的食品檢驗資源,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運用專門的實驗室、專業設備承擔檢驗檢測工作;同時,還要嚴懲一些檢驗機構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防止其被利益綁架,保證檢驗活動公正、客觀,檢驗結果及時、準確。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9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