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
人民網>>健康·生活>>科普要聞

“小蘇打治癌”會重蹈“捧殺”覆轍嗎

2016年09月27日08:02 | 來源:新民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蘇打治癌”會重蹈“捧殺”覆轍嗎

幾天前,一篇題為《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的報道在朋友圈刷屏。報道稱,浙江幾位研究者用三年多時間發現了“餓”死癌細胞的新療法——用堿如碳酸氫鈉(小蘇打)去除腫瘤內的氫離子,破壞乳酸根和氫離子的協同作用,從而快速有效地殺死處于葡萄糖饑餓或缺乏的腫瘤細胞。

世界各國研究者一直未攻克的癌癥難題,竟被幾名中國醫生用幾塊錢的小蘇打輕松搞定?國際學術界常規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cTACE)平均客觀有效率僅為35%,中國“小蘇打療法”臨床試驗有效率高達100%?強烈的對比讓這篇報道傳遍網絡,但也有人覺得這篇以“餓死癌細胞”為關鍵詞的科技報道有些科幻。

仔細分析幾位研究者的闡述不難看出,這項研究既不像報道渲染的那樣“神奇”,也不像一些網友批評的那樣“離譜”,客觀而言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媒體報道把“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當作噱頭,好處是讓專業、枯燥的科學報道變得通俗、生動,壞處則是讓話題在輿論場跑偏,甚至讓網友質疑研究者在騙取經費。

報道方式創新有助于科學報道入腦入心,但前提是要有專業、嚴謹的科學精神。畢竟,科學報道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類新聞,在表述上玩“花活”,很容易讓報道變得業余甚至變成假新聞。諸如《微波爐是恐怖殺手》《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地球生命只剩50年》等報道,就是科學報道的負面典型。

近些年,中央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科學報道也越來越熱門。但在媒體報道中,也出現了“標題黨”盛行、過度夸飾等亂象。比如,一些媒體動輒用“諾獎級發現”來形容某個學者的研究成果,仿佛中國已提前將諾貝爾獎收入囊中。但尷尬的是,有些被過度宣揚的研究在國際社會反響平平,甚至遭到了學術界質疑。

浮躁是科學研究的大忌,同樣是科學報道的大忌。要想寫出專業、嚴謹的科學報道,需要媒體從業者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一方面,記者對自己所報道的領域要有大致了解,不能犯一些低級的常識性錯誤;另一方面,記者要深入采訪,尤其對于一些有爭議的研究要多方核實,同時還要在寫稿時力避夸張和臆測。

我們樂見更多來自中國的科研發現引發世界關注,也相信中國未來的科技話語權會越來越重。但是,一些不專業的科學報道可能誤導國人、“捧殺”研究者,甚至敗壞中國科學家在學術界的形象,這個問題值得警惕。此前,因“諾獎級成果”備受關注的河北科技大學研究者韓春雨,在短時間內被塑造成“網紅科學家”,又很快面臨了如潮的質疑。殷鑒不遠,但愿“小蘇打治癌”不會重蹈覆轍。

(責編:盛月、權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