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健康·生活

助力糖尿病防治 專家熱議如何用好、用對胰島素

2021年11月15日10:55 來源:人民網

胰島素是能夠降低血糖的激素,自1921年發現以來,就成為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很多患者都依靠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邵蓉,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郭立新,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管委會成員周霞萍做客《健康大講堂》,就胰島素發現百年及胰島素安全使用方面話題探討和交流。

患病率攀升 糖尿病防治任重道遠

邵蓉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為16.5%,與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提前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強化慢病預防、早期篩查和綜合干預。可以說,對于糖尿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隨著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肥胖率的不斷升高,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斷攀升。”周霞萍表示,在我國糖尿病知曉率和控制率低,很多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已經產生了一種或兩種以上的并發癥。要真正控制好糖尿病,需要同社會各界共同攜手,任重而道遠。

RDPAC新發布的報告《聚力創新藥行業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顯示,未來糖尿病等慢病將會成為疾病負擔增長最快的病種。但糖尿病可防、可治、可控,在創新藥行業的助力下將獲得有效防控。報告顯示,創新藥行業可以通過預防性手段、治療性手段和突破性技術研究作為三大健康提升抓手。

“在胰島素發現以前,糖尿病患者治療主要依靠饑餓療法,很多患者死于營養不良和感染。1921年,胰島素一經發現就被迅速使用,挽救了無數患者。”郭立新介紹,百年來,胰島素的發現與創新迭代大大提升了對糖尿病的控制能力。

用“好”胰島素 讓血糖控制更安全

“一些新型胰島素的出現,也使我們有了更有力量的武器去控制血糖。”郭立新強調,糖尿病的問題其實就是胰島素和胰島血糖激素的問題,糖尿病的控制就是胰島素的控制,如何用好胰島素是每一位內分泌科工作者應該掌握的基本要領。

“胰島素是內源性物質,但是我們給予的藥用胰島素就變成外源性物質。”郭立新介紹,胰島素本身不導致過敏反應,但是各個生產廠家所用的輔料和穩定劑不太一樣,可能導致過敏反應。其次,胰島素使用時間、注射技巧、注射部位都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需要科學、公正地去判斷胰島素的不良反應。

他提到,規范使用胰島素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對患者生活方式干預不能放松,使用胰島素后仍需控制飲食和檢測血糖。其次,要選擇恰當的胰島素,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擇升級換代后的胰島素,升級后的胰島素更符合人體生理特點,提升依從性。最后,在使用胰島素時,還需要根據治療反應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可聯合其他藥物。規范使用胰島素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使患者多種代謝因素達標,減少并發癥。

邵蓉介紹,由于糖尿病在臨床具有復雜性的特點,且胰島素品種繁多,用藥不足和過量用藥、胰島素品種、用藥時間、注射部位以及裝置錯誤等問題,都會引起不良事件,不少國家都把胰島素列為高警示藥品。在我國,針對專家和醫務工作者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分會發布了多種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其中包括胰島素類型、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胰島素儲存、調劑、胰島素泵的使用與護理等方面內容。而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指南則需要以患者教育為主,普及胰島素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注射方式,以及日常儲存方法,幫助患者進行疾病管理,提升藥品依從性。此外,還有針對臨床使用中的轉換指南和共識,在轉換胰島素前需要進行評估,也需要對于轉換時機和轉換方案進行認證,保障胰島素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推動醫藥創新 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地域遼闊是我們國家的特點,各地情況不一樣,醫療資源很難做到均衡性。”郭立新表示,為進一步提升醫療同質化水平,在國家衛健委指導下,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編寫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層版)》,著力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生專業素養,惠及更多患者。

邵蓉表示,希望可以通過共識和指南,最大程度發揮第三代胰島素以及創新藥物的臨床價值,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控糖和治療方案,為基層醫療工作者提供更多幫助。

周霞萍表示,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醫療需求在不斷增加、改變,胰島素的創新制劑也在不斷更新迭代,新型非胰島素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作為企業來說,諾和諾德希望能夠在未來同合作伙伴攜手,繼續加強“治未病”——用創新筑牢糖尿病防控網,開展更全面的疾病教育;“治已病”——用創新提升疾病診治水平,助力基層糖尿病防治能力的提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疾病管理服務;以及“未治病”——強化研發創新,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助力全民健康。 

(責編:董童、李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