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早診一小步 你的健康一大步
編者按: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癌癥防治早早行動”。近年來,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明顯提升,但是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部分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造成我國部分腫瘤病種死亡率居高不下、發病率還在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患者未能早診早治,導致“小病拖大、大病拖炸”。在國家衛健委日前組織的“癌癥防治早早行動”在線訪談中,專家們表示,大多數癌癥可以通過生活干預和早篩而遠離。關鍵是,每個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防癌體檢,哪些人需要做
醫學科技發展到今天,目前的檢查可以較早發現大部分常見癌癥。
“一些早期發現的癌癥可以通過早診早治達到根治效果。”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樹庚介紹,比如低劑量螺旋胸部CT可以篩查早期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以篩查乳腺癌,“分子檢測、蛋白測序等方面的新技術的涌現,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生物和醫學科技深度融合,這些都為癌癥篩查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撐和技術基礎”。
國家癌癥中心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說,與普通的體檢相比,防癌體檢屬于專病體檢,需要有更具針對性、更精細的臨床檢查。
那么,普通人群需要做防癌體檢嗎?
“普通人群沒必要都做”,陳萬青告訴記者,癌癥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我們還是倡議發病風險相對較高的人群去做癌癥篩查或防癌體檢”。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不同癌癥的高危人群定義是不一樣的。”陳萬青以乳腺癌為例,“首先有年齡的界定,位于45~74歲之間,月經早于12歲或者絕經年齡大于55歲,一級親屬有乳腺癌家族史或二級親屬50歲前有兩人及以上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病史,只要有這些高危因素其中的一條,我們就認為是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參加乳腺癌篩查。”
早在20世紀80年代,幽門螺桿菌就已經被發現,世界衛生組織將其認定為胃癌發生的一級致癌源。“比如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就要積極主動地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提高癌癥的早期檢出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建議。
癌癥的篩查和防癌體檢主要是針對患病高風險人群,因此評估癌癥高危情況、判斷癌癥的患病風險是第一步。
“目前常用的是問卷調查,通過其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可以判定高危狀況。”陳萬青介紹,比如肺癌的高危因素是吸煙、有害化學物質的職業暴露、家族史以及相關疾病史;再比如肝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是肝炎的感染史。
“有這些因素時,就需要對相關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判斷患病風險。”陳萬青說。
據了解,為提高居民主動開展癌癥風險評估的意識和便捷程度,解決目前早診早治覆蓋面和受益人群仍相對較小的問題,國家癌癥中心開發了中國居民癌癥防治行動App,就是前述項目中的調查問卷,制成了在家可以自測的小程序。測試者可以根據后臺給出的提示做針對性的防癌篩查。
篩查項目,你做對了嗎
“針對消化道癌癥,目前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篩查手段,就是胃腸鏡。”王貴齊指出,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的篩查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在胃癌、食管癌高發區,我們通過癌癥篩查、早診早治,早期癌的5年生存率能達到90%以上。”
“針對不同的篩查結果,也會有不同的建議,時間間隔也是不一樣的。”陳萬青以結腸鏡為例,“如果第一次做結腸鏡沒有任何問題,建議5~10年再做第二次,但如果第一次檢查發現有息肉、腺瘤或者上皮瘤變,篩查間隔就要相對縮短。”
另外,篩查的頻率也跟檢查的方法相關。“比如結腸鏡,5~10年做一次。如果是通過大便潛血檢測,建議每年做一次,根據篩查結果,在醫生的建議下定期開展體檢。”陳萬青說。
肺癌是我國目前發病率最高的腫瘤。“現在已經有多項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證實,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以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高樹庚表示,在人群層面實施篩查和早診早治,有利于全民健康,建議對有高風險肺癌因素的人群,每1~2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
王貴齊建議,通過培訓、質量控制、專業準入,進一步提高各級醫療機構衛生人員尤其是基層專業人員的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建立可持續的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費用分擔機制,在現有醫保的基礎上,建立多層次、多種形式的保險和保障機制,引導、鼓勵老百姓參與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
你的生活習慣,健康嗎
早,無疑在癌癥防控中具有關鍵意義。“早”包括: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高樹庚指出,癌癥的本質是人體細胞在外界的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長時間積累導致突變的結果,這是一個多因素作用、多階段發展、復雜漸進的過程,一般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素、加強生活和職業防護等措施,盡量遠離癌癥。
“預防越早越好,不是到了中老年才開始,而是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把健康生活方式貫穿全生命周期。比如,適度運動,避免接觸煙草、酒精,平衡膳食,保持樂觀心態等,以此降低癌癥的發生風險。”高樹庚說。
王貴齊也指出,我國胃癌、食管癌5年生存率目前只到30%~40%,因此要積極倡導合理膳食,提倡戒煙限酒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遠離危險因素。
世衛組織提出,40%的癌癥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環境等因素來預防。
如果發現癌癥,必須進行規范化診療,既要做到不漏診,又要避免過度診療與焦慮。腫瘤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新陳代謝的客觀事件,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個慢性病,是個衰老的疾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增強免疫力,同時合理用藥,定期復查,是可以與癌癥“和平共處”的。
高樹庚特別指出,癌癥防控需要國家、專業機構、大眾的共同行動。“坐而論不如起而行,每個人都應自覺主動地將科學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結合自身環境、家庭、工作等因素,在正規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指導下,正確評估自己的癌癥發生風險,積極采取預防、篩查、就診措施。”
王貴齊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做好政策支持,推進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長效機制納入相關文件和制度,做好保障性的體制和機制建設,積極營造癌癥篩查早診早治的社會氛圍,“真正讓老百姓積極主動去做,醫療機構有能力去做,企業也有動力去做,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本報記者 金振婭)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