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健康·生活

“無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無糖”做營銷噱頭引發過量消費含糖食品 

2022年10月28日07: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含糖飲料的消費被認為是可引發死亡最大行為風險因素之一。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周脈耕等人在《歐洲公共衛生期刊》發表的研究論文顯示,中國因攝入含糖飲料而導致的疾病負擔顯著增加。當人們普遍關注飲料、食品含糖時,有些商家打出“無蔗糖”概念誤導消費者,實際情況是“無蔗糖”不等于“無糖”,此舉還可能因此引發消費放松警惕,更加過量消費含糖食品。

  調查

  網紅酸奶、飲料標“無蔗糖”

  商家拒絕解釋是否含糖

  所謂糖,因其由碳、氫、氧元素組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于“碳”與“水”聚合,故也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含糖飲料的定義為,在制造飲料的過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紅糖、玉米糖、玉米糖漿、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過5%的飲料。市面上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碳酸飲料、果汁、運動飲料、功能飲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據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無糖或不含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來,當人們普遍關注飲料、食品含糖時,有些商家打出“無蔗糖”概念誤導消費者,實際情況是“無蔗糖”不等于“無糖” ,而“無糖”也不見得是真的不含糖。此舉還可能因此引發消費放松警惕,更加過量消費含糖飲料。

  孟女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她平日購物挑選酸奶、飲料等特別注意看包裝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臺一款網紅飲料標注“無蔗糖”,雖然價格比普通飲料貴兩三倍,但因為網紅推薦、營養價值高、不含糖,她還是下單購買了幾盒。孩子非常喜歡喝,她就不斷下單購買。結果僅幾周時間,孩子明顯胖一圈。直到她發現“無蔗糖”飲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漿,這種吸引孩子愛喝的飲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為“零”。

  北青報記者向商家詢問“這款無蔗糖的產品,含有別的糖嗎?”之后,商家的客服回復稱:“這個不確定呢,建議親收藏再購買。”在主頁上北青報記者找到該產品的配料表截圖,明確寫著“與糖和脂肪戰斗的酸奶”,配料表中顯示該產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為4.5%,雖然比一般產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專家

  “0蔗糖”“無蔗糖”不等于“無糖”

  “無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無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網售的一款粽子產品寫明“0蔗糖”為例,有些消費者看到這個標簽理解為這款產品不含糖,大快朵頤時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實際上,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達到了15%。糯米中還含有豐富的淀粉,淀粉進入人體之后會轉化成糖類,升糖指數也是非常的高。

  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李燕菊、 周林樺撰文稱,所謂“無糖”沒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無糖飲料、無糖食品并不是100%無糖,喝多、吃多了一樣可能長胖。如果看到飲料或食物外包裝上寫著無糖、低糖、無蔗糖的字樣,根據GB28050-2011的標準,它們是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稱無糖;糖含量≤5g/100ml,可稱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無蔗糖是指不額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紅糖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在社交媒體中指出:“甜飲料的麻煩,就是讓人不知不覺喝進去大量的糖(或各種糖漿)。近年來糖的使用變化尤其令人擔心,因為飲料、甜食、糕點,甚至有的所謂的健康食物,都喜歡用果糖或果葡糖漿來增甜了。為什么呢?一是它們更清甜,二是可以貼上‘無蔗糖’的標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無蔗糖”不等于“無糖”,商家打擦邊球偷換概念的行為應該受到批評。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醫師郭曉蕙認為,我國的糖控制工作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食品營養標簽明確標注各種糖的種類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還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僅僅在配料表中模糊標注。對于無糖飲料的甜味劑成分和含量,也要標注清楚。

  關注

  木糖醇等代糖類“無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實上,除了一些“無蔗糖”食品和飲料,還有一類“代糖”類食品和飲料也備受關注。市場上有一些針對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無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為甜味劑的產品。相關醫學人士指出,這類“無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無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夠補充能量,改善糖代謝。在體內的代謝不依賴于胰島素,不增加血糖濃度。如果將木糖醇加入到餅干、糕點之類的食物中制作成“無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為糕點、餅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數會很高,不建議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文/本報記者 藺麗爽

  統籌/余美英

  相關

  過度飲用含糖飲料易增加疾病負擔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飲料銷售量從2010年的9791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7165萬噸。

  研究人員表示,過量攝入含糖飲料是一項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與高BMI(身體質量指數)、高血壓、紅肉攝入、飲酒和吸煙一樣有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飲食在逐步發生變化,從傳統的飲食轉變為減少谷物攝入、高油高鹽高糖、高肉類等。

  基于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應關注中國人群攝入過量含糖飲料的問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責編:孫紅麗、楊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