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專家:全民放射衛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2021年報告放射性職業病僅10例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孫紅麗)從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開始,放射科學已經走過了整整127年。一百多年來,經過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放射”相關的話題也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為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于放射衛生相關的科學素養水平,11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首席專家蘇旭,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所長、研究員孫全富,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放射診療安全與防護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員程金生就放射衛生這一主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十八大以來
全民放射衛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放射衛生學是研究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有害影響及其綜合防護措施的學科。主要包括:職業照射的輻射防護、醫療照射的輻射防護和公眾照射的輻射防護,以及健康風險評估與危害控制等。
蘇旭介紹,目前,我國在職業活動中可能接受電離輻射照射的職業人員約400余萬人;醫療照射每年接受放射診療的患者和受檢者約8億人次;環境氡、核能核技術開發利用帶給公眾的附加照射的風險評估與危害控制,是目前公眾照射輻射防護關注的焦點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放射衛生監測項目的財政投入進一步加大,放射衛生監測方案進一步優化,監測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全民放射衛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孫全富介紹,2011年以來,我國共診斷報告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病例213例。其中,2021年僅為10例,較2012年的32例和更早期有了大幅度的減少,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孫全富說,目前,我國醫院放射工作人員個人監測率在95%以上,每年的職業健康檢查率保持在85%左右。醫療衛生機構放射工作人員的人均年劑量已經比2000年下降了50%,人均年有效劑量下降到了國家放射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限值的四十分之一左右。
另一方面,我國放射診療機構輻射防護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患者、受檢者放射診療安全與防護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根據統計,全國共有放射診療機構約7.53萬家。其中,各級醫院是3.54萬家,鄉鎮衛生院是3.57萬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是0.42萬家。每年開展約8億人次放射診療,主要是影像學檢查。
“雙刃劍”
應用核技術同時要控制輻射危害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核能核技術的應用不斷發展并日益廣泛。
蘇旭表示,電離輻射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開發利用核能核技術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尖銳地面臨著如何趨利避害的問題,這也是放射衛生及輻射防護需要解決的問題。
蘇旭認為,首先,在開發利用核能核技術前,需要進行代價利益分析及正當性判斷,只有開發利用核能核技術活動帶來的利益遠大于即將付出的代價及可能的危害時,該活動才能被判斷為正當的,才能付諸實施。其次,應當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將個人受照劑量、受照射的人數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達到的盡量低的水平。第三,要制定國家強制性標準,明確受照劑量的管理限值,使放射工作人員和公眾受照射的劑量得到有效控制。
據了解,公眾接受電離輻射的主要來源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兩個方面。天然輻射主要來源于宇宙輻射自然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輻射主要來自于醫用輻射。公眾接受的電離輻射約80%來自天然輻射,約有20%來自人工輻射。
程金生介紹,核輻射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統稱為放射診療。常見的醫用X射線影像檢查程序有X射線攝影(如拍片),X射線透視(如胸透、胃腸造影),計算機X射線體層攝影(CT),牙科X射線(如牙片、全景機、口腔CT),乳腺X射線攝影(如鉬靶片),骨密度掃描等。
“醫療照射在本質上是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自愿接受的,患者個人同時也是直接健康利益和輻射危害的受體,確保對患者利大于弊,凈效益為正,是醫療照射的目標,同時應恰當地考慮到對放射工作人員和其它人員的輻射危害。”程金生說。
守護職業健康
做好七方面放射衛生工作
守護職業健康,是健康中國一直關注并持續努力的方向之一。
比如,氡是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氣體,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確定為I類致癌物,是室內重要污染物之一,是人類所受到天然輻射的最主要的來源。一些地區,比如地質斷裂帶、放射性礦山周圍地區,室外氡濃度可能較高。
在保障礦工的職業健康方面,孫全富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已經將礦工高氡暴露列為職業病危害因素,礦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列為法定職業性放射性疾病進行管理。連續開展礦工氡暴露職業健康監測與風險評估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國礦山氡職業照射水平和存在的職業性放射性病疾病風險。
另外,對于今后我國放射衛生工作的規劃,孫全富表示,在今后一段時期重點要做好七個方面的放射衛生工作。一是對標對表“十四五”職業病防治規劃,大力加強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第二要加強放射衛生監測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放射衛生法規標準體系;第三要積極融入健康中國發展戰略,大力提升放射診療領域工作人員和公眾的防護水平;第四是要積極拓展放射衛生工作的范疇,積極融入核能發展戰略;第五要健全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提升技術支撐能力;第六要緊密結合公眾和勞動者職業健康需求,著力加強放射衛生科普宣傳與傳播;七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放射衛生國際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