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生在外“察顏觀病”,規范是最好的鼓勵
時本
日前,浙江紹興一名女子在面館吃飯,一名陌生男子過來搭話稱“你腦子里面可能長了腫瘤”。這名男子是諸暨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明,他憑經驗判斷該女子患有糖尿病且腦子長了腫瘤,囑咐她“假如相信我的話,我就給你留下電話號碼,你來找我給你檢查一下”。很多網友們看到此事非常感動,紛紛留言“好醫生!”“這樣做太難得了!”“這樣的醫生多一點可好?”
趙醫生之所以能夠“察顏觀病”,是因為他所診斷的疾病具有“嘴唇鼻子特別肥厚,額骨特別突出,手指特別粗大”等特殊面容和明顯外在表現。具有特殊面容和明顯外在表現的疾病還有很多,比如對于先天愚型患者的特殊面容,醫生很容易辨別;肝病患者的皮膚干燥、粗糙,沒有光澤,皮膚彈性極差,甚至會出現古銅色面容,有時黃疸、肝掌、蜘蛛痣等癥狀也很明顯,作為有經驗的醫生,不難就此作出判斷。
也正因此,醫生在醫院之外的公共場所,通過望診和簡單的檢查,成功地發現當事人所患較重疾病,已成為比較常見的現象。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2021年10月,華西醫學院的幾名女學生在外就餐時,發現火鍋店老板有特殊面容,懷疑其患病,于是塞給他一張小紙條,提醒他關心身體并到醫院檢查。此事在當時引發全網關注,網友紛紛為幾位“小姐姐”點贊。這些事例說明,民眾對于醫生的這種特殊診療方式,是十分歡迎和贊賞的。
醫生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尤其擅長診斷其專業內的一些疾病,并利用特殊面容等表面信息,幫助民眾診療疾病或提出診療建議。由于這種做法能夠盡早發現疾病,并且投入少,也便于推廣,因此可將之當成一種可貴的醫療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也要看到,即使醫生在外發現或高度懷疑一個人患有某種疾病,或許也不愿意將之告訴對方并提出建議。這是因為,假如碰到不好打交道的人,可能將醫生的提醒當作挑釁,進而用“你才有病”等語言來回應。并且,醫生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一旦如此,就可能招致對方的責備,甚至要求賠償相關損失。也就是說,醫生選擇緘口不言,主要是求自保、怕惹事。
與路邊急救相比,醫生這樣診病雖然不算緊急,但給患者帶來的好處以及醫生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等,均有過而無不及。路邊急救有“好人法”等作為保障,但醫生“察顏觀病”卻沒有相似的制度保障。這位醫生的善行值得鼓勵,但若想將個人之善上升為群體之善,就得消除規則與制度盲點。
如何看待醫生在外“察顏觀病”,是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新話題。因為能夠惠及患者或讓診療變得快捷的任何行為都值得鼓勵,在開發醫療資源方面,也要“不以事小而不為”。規范是最好的鼓勵,細化規則,出臺免責條款等,才能讓醫生敢于如此而為,又知道該怎么規范行事,進而將這種特殊的診療普遍化,并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