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里不含羽絨 豈能放任以假充真
“魚香肉絲里沒有魚”只是個笑話,但羽絨服里沒有羽絨,誰還能笑得出來?近日,浙江湖州織里警方披露了一起羽絨服造假案件,“7萬件羽絨服含絨量0%”等話題很快登上熱搜。據央視財經報道,部分電商平臺的直播間里,充斥著大量這種假冒偽劣的“羽絨”制品。記者走訪了南通的家紡市場,發現將“飛絲”添加到羽絨制品里,甚至用“飛絲”代替羽絨,已是“公開的秘密”。
羽絨服的“靈魂”就是絨子,這種如同蒲公英傘狀的小團絨,賦予了羽絨服保暖輕便的核心價值。而所謂的“飛絲”,是指在羽絨加工過程中,從羽毛上脫落下來的單根短絲,既不蓬松也不保暖。然而,不良商家利用直播平臺搭起一出華麗的舞臺劇,用優質樣品的展示、專業的檢測報告、低廉的價格,讓消費者在短短幾分鐘內被徹底“俘獲”。然而,直播的即時性和信息不對稱,使商家輕易就用含絨量為0的劣質產品,替換了在直播間里展示的優質樣品。飛絲和羽絨的手感非常相似,普通消費者僅憑體感和吊牌,很難發現這種偷梁換柱的把戲。
“掛羊頭賣狗肉”的騙局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信任,還在攪亂行業生態:優質品牌辛辛苦苦用品質打造口碑,結果被假貨攪得一地雞毛,最后劣幣驅逐良幣。試想,當市場上隨處可見99元低價“羽絨服”時,消費者對羽絨服的預期價格就會偏離正常的市場價,真貨就會失去競爭力。惡性循環之下,行業和消費者都成了輸家。
不可否認,羽絨原料價格的上漲確實給行業帶來了壓力。在成本激增的情況下,一些廠家“腦洞大開”,直接把羽絨給“省”了。原料漲價絕不應成為以假亂真的借口,市場競爭的本質是以優質產品和創新能力取勝,而非犧牲誠信。
當然,對于羽絨制品的正常價格,消費者也有必要做到心中有數。以99元一件的價格購買“羽絨服”,真的能“撿到寶”嗎?專業人士算過賬,一件充絨量200克的羽絨服,光羽絨成本就要100元以上,再加上人工、面料、工藝、物流等各種成本和企業利潤,根本不可能如此便宜。總想“撿漏”,恐怕是有點天真了。
當然,凈化市場不能只靠消費者的鑒別能力和理性態度,監管不足是問題的催化劑。既然“飛絲換羽絨”已經是部分家紡市場“公開的秘密”,何以監管部門會長期失察?此次湖州織里警方在直播間里發現端倪,并順藤摸瓜查到源頭造假者,其他監管部門也當有同樣的洞察力和執行力。一些地方對于假冒偽劣現象監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質檢機制和嚴厲的懲治措施,使造假者得以“頂風作案”。當違法成本遠遠低于收益,造假者自然有恃無恐。
對于這類亂象,監管部門有必要深入行業,來一次全鏈條的“大掃除”,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對以次充好、虛假標注的生產行為“零容忍”,徹底斬斷偽劣產品的源頭。同時,還應加強對銷售渠道的監督,特別是對直播帶貨這類新興渠道,要有更嚴密的準入和審查機制,確保商品信息真實透明,并健全投訴渠道和維權體系,讓消費者在遭遇假貨時,能有暢通的申訴路徑和切實的賠償保障。對偽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行為,要依法追責,加大懲罰力度,讓造假者付出應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