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
這標志著健康問題已經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這是令人鼓舞和正確的發展方向,不僅令整個衛生行業振奮不已,更是我們民族一段新征程的開啟。
過去,我們在反思發展模式時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環境的污染、資源的透支為代價的,它又何嘗不是以人們的健康為成本的?過去三十年,“5+2”“白加黑”式的加班已成為不少行業的常態。然而,未來還必須如此嗎?最近網絡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流行是最好的注腳,它表達了人們不堪重負的心聲。之前,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罹患淋巴癌后也檢討說,“以健康為代價的堅持,不一定是對的。”
這不是對拼搏精神的否定,而是對其可持續性的思考。國際衛生與健康發展趨勢顯示,健康已經處于人類發展的突出位置,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球發展議程的重要內容。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8個總目標中就有3個是衛生目標。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實施健康中長期戰略作為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中國也應該順勢而為。
何況,快速的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的變化正加重中國的負擔。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有1.4 億人,2030 年將會達到2.3億。慢病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在每年1030萬例死亡中占80%。2008年以來,我國的衛生總費用的增長明顯高于GDP的增速。一些高收入國家的經歷表明,如果沒有適當的控制,過快的衛生支出增長會加重個人、企業、政府的負擔,難以持續。
世界銀行等機構的聯合研究顯示,如果繼續現有的服務提供模式,不進行改革,中國衛生總費用將由2014年占GDP的5.6%增長至2035年的9%的以上,平均年增長率8.4%。這些增長中超過60%以上都將來自于住院費用。
因此,無論從何種方向考量,重新定義健康,重新定位健康產業,都是重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僅僅停留在“健康就是沒有疾病”的認識上,而現代健康的概念則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它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我們看到,這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健康不再只是衛生部門的事,還是環境部門、體育部門、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的事。即便是衛生部門,也不再是只管得病以后,還要管得病以前,“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我們知道,和傳染病不同的是,慢性病與許多危險因素密切相關,控制這些危險因素才可以極大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以單一治療方法為特征的醫療往往事倍功半。研究顯示,控制目前知道的9種傳統危險因素,可以降低90%的心肌梗死。不要等褲子被刮破了再去補,而是要提前拔去可能刮破它的釘子。
這次大會給我們描繪了一張新藍圖。它必將為這個國家帶來更廣闊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這為實現目標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