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空氣快點變好,吃得放心,少生病,孩子生活更安全,縣里就有好醫生
受訪專家: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彭應登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研究員 劉秀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江 合
中國環境科學院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研究員 張金良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祝卓宏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王培玉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 蔡江南
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 強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 尤長宣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李榴柏
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李克強總理也出席會議并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等重大任務作了深刻闡述,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召開的又一次高規格的全國性衛生工作會議,距1996年召開的同等規格全國性衛生工作會議時隔20年。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醫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認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吹響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總動員的號角,衛生與健康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
“這次會議最大的亮點,就是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這是巨大的認識飛躍和進步!”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強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一直倡導從子宮到墳墓的全程健康管理,但一直未能引起國家和公眾的足夠重視,更多力量都集中在中老年慢性病防控和終末期腫瘤治療上。“全周期”實質包括了最容易被忽視的青壯年時期,而“全方位”更強調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這樣就達到了生命健康管理要求:既活得長,又活得好。
“這是國家首次將人民健康提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闡述,可見其地位非常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對會議如是評價,會議將小康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不僅如此,蔡江南認為,習總書記的講話可以說是對“大健康”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大健康”將不再僅指醫療健康,而是包括環境、運動等方面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這一重大轉變也很關鍵。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衛生與健康問題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尚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健康是老百姓的共同夙愿,建設健康中國,需要回答百姓之關切,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那么,老百姓對“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都有哪些期盼呢?《生命時報》獨家采訪北京、上海、四川、河南、黑龍江、內蒙古6省市民眾,傾聽他們的健康夢,并邀請專家為共建共享健康中國建言獻策。
“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少得病”
內蒙古包頭,教師,28歲,龐女士:高三那年,爸爸走了。他生前很愛喝酒,一次喝到胃穿孔,才發現是肝癌晚期。媽媽為了扛起這個家,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不幸患上乳腺癌。大三那年,她也離我而去。我對健康中國的最大期盼是,親友少得病、不得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希望政府能為老百姓多做些科學實用的科普。
疾病預防是此次大會關注的重中之重。習近平強調,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他還指出,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曾強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疾病防控重點仍是慢性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應從娃娃抓起,從備孕到生一個健康寶寶,再到中青年健康體檢,老年無疾而終,“預防”尤為重要。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9.79%。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指出,國人健康素養不高,因此易受虛假信息誤導,健康行為的改變和健康技能的掌握較差。曾強認為,除了政府對預防階段的投入不夠,也有醫生對健康科普參與熱情不高,科普宣傳不夠規范等原因。
解決上述問題,曾強認為政府應加大醫保對預防階段的投入,把健康管理服務收費納入到醫療收費中;將健康教育貫穿義務教育過程,納入公民健康考評體系。另外,加大主流健康傳播渠道的監管,防止不科學信息的傳播。想方設法促使老百姓將健康意識轉化為行為,可采取一些強制性制度,如日本公司辭退腰圍超標者,雖可能不近人情,卻能獲得實在的健康效果。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尤長宣建議老百姓可通過早期健康查體和接種疫苗,降低患病患癌幾率。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夜剩飯,定期幽門螺旋桿菌查體,可預防胃癌;接種HPV疫苗,預防宮頸癌。
“看病不費勁,在家門口就能瞧上好大夫”
河南駐馬店,通信工程施工隊隊長,45歲,郭先生:因為女兒的眼疾,我們一路從縣里折騰到北京。排了3天隊,還是掛不上號,一家人在北京衣食住行都要錢啊!我希望,政府能早點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大夫,不用再跑那么遠。異地就醫時,希望醫保對轉能更方便!
看病難、看病貴是醫改難題的一個縮影,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也是我國一直努力的方向。習近平強調,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要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努力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推動這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國家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靈活性,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醫療事業的發展中來。除了制度和政策層面,落實分級診療的前提是解決醫療人員嚴重短缺的問題,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待遇,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愿意學醫、從醫,這是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根本。正如習近平強調的那樣,要著力發揮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通過多種形式增強醫務人員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要嚴厲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減少“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現象,減少群眾“跑腿”、“墊資”,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蔡江南認為,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主要障礙在于,各地醫療資源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平衡區域發展才是推動醫療異地結算的根本動力。雖然,近年來,移動醫療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但醫療的核心是治病救人,線上問診雖能解決部分問題,倘若線下互動做不好,移動醫療就是虛火,最終會熄滅。因此,落實好線上線下互動,讓百姓受益,才能避免移動醫療虛火。
“每一口食物,都吃得放心”
上海,證券從業人員,39歲,陳女士:瘦肉精、毒豆角、病死豬肉等,讓我特別沒有安全感,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我現在每頓飯都自己做,盡量為家人選購散養的、天然的、綠色的食物。我特別期盼,有一天,我不用生活得這么緊張,我在哪買到的食品都是安全、合格的。 餐桌安全是老百姓關心的大事。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貫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這種提法非常全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系教授何計國告訴記者,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已相對完善。從國家層面上看,食品安全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的規范生產體系、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方法體系、食品生產質量與安全管理體系,再加上農田這一環,就是一個完整的食品安全體系。但他也指出,目前,食品安全體系主要有兩個薄弱環節,這也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一是農產品生產規模小,多為一家一戶模式,化肥、農藥等的使用無法規范統一;二是我國小企業數量龐大,某些逐利的企業使用偽劣原料,無視安全環節。
“要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關鍵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這亟需政府和企業的積極帶動,”何計國說,可以采用公司加農戶、農業合作社、土地流轉等模式解決。政府要加強小企業監管,百姓也要積極舉報黑作坊。大企業最關鍵的是要盯住原料別出問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和何計國呼吁,大家別盲目輕信無添加劑、自制、散養等食品。其實,適量的添加劑是食品安全的保證,網售自制食品不少是三無產品,而散養動物到底吃了什么我們并不知道。劉秀梅說,我們自己也是食品安全的把關人,平時應多學點辨別食品真偽、安全與否的知識。從正規市場購買新鮮食材,并做到生熟分開,剩菜煮熟煮透再吃。
“期待霧霾少點,藍天多點”
北京,已退休法律人員,67歲,林先生: 近幾年,我的慢性咽炎反復發作。一到霧霾天,更嚴重。每當3歲的孫女戴著厚厚的口罩出門,回家時告訴我“空氣難聞”時,我的心都揪起來,害怕她也患上呼吸疾病。我希望政府能把空氣污染快一點治理好,讓她們這一代在藍天白云下健康成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習近平指出,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陸續出臺后,生態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但受經濟下行影響,供給側改革異常艱難,特別是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的轉型難以按目標實現,又開始出現“環保讓路于經濟發展”的苗頭。
在中國環境科學院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研究員張金良看來,“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各地不斷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但根治大氣污染并非一蹴而就,仍有諸多困難。一是大氣污染的治理需要區域聯防聯控;二是對一些工業化城市而言,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發展經濟之間關系復雜,難以找到平衡點。三是當前我國對于煤炭業的依賴仍舊很重,實際煤炭消耗量依然較大。更突出的問題是,我國在道路交通管理和機動車管理方面仍有欠缺,在提升油品質量、嚴控轎車排放標準后,柴油車的污染物排放量仍較大。
彭應登強調,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關鍵在于,首先,環保部門應與衛生部門協作,建立基于人群健康的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其次,要建立環保部門與衛生部門共同監測、調查與風險評估的合作工作機制。最后,政府應加大監管與投入,做好污染信息的發布,修訂環境質量標準等。張金良倡議,我們每一個人應成為節能減排的一份子,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拼車或搭乘順風車;不抽煙,少吃露天燒烤;在家做飯時,少煎炸,炒菜油溫不要太高;空氣污染嚴重時佩戴口罩,減少室外活動;安裝合適的空氣凈化設備等。
“后半輩子老有所依,是我最大的心愿”
四川成都,機關干部,50歲,張阿姨:兒子在外地成家立業,一年最多回來兩次,別人都說我們老兩口是指望不上兒子養老送終了。其實要是我們都健健康康的,也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但是我們這些空巢老人一旦有病就難說了,沒人陪護可咋辦呢?我最大的期盼是,跟我情況類似的老人晚年都能真正享受到“老有所醫、老有所依”。
讓老人安享健康晚年,一直是政府所關心的民生問題。習近平強調,要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關注流動人口健康問題,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合分析說,隨著老齡化的加劇,“421”型家庭難以滿足養老需求,失能、空巢老人將越來越多。當前,為老人提供持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需要解決兩方面問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康復護理對老年人來說是個大難題。江合建議,可以把老人居家生活和社區老年服務結合起來。在社區提供養老服務和助老設施,讓有行動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門,享受社區服務;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派專業護理人員提供護理、做飯、洗浴等上門服務。同時,建議多開設“全托”和“日間照料”養老助殘服務機構,利用社區醫院的醫療資源,提供康復護理服務。此外,一些率先步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其經驗也值得借鑒。比如,法國對年滿60歲老人推出養老服務券,可申請家政服務;荷蘭對購買醫療保險者,根據支付保險金額,享受不同等級的服務。德國甚至有“親屬照料、政府結算”的政策,鼓勵女性辭職回家照顧老人。此外,老年人也應學會設計一份屬于自己“生活菜單”:日常勤鍛煉,做好慢性病管理;子女若不在身邊,可通過網絡、視頻多溝通,緩解思念之情;盡量發揮余熱,參加志愿者活動。
“孩子的身心健康,政府也要出把力”
黑龍江哈爾濱,公務員,42歲,陳女士:我兒子是個小胖墩兒,嘴總是不閑著。但最近體檢發現,他得了脂肪肝,可把我嚇壞了。我看到我國兒童肥胖發生率挺高的,但沒想到會發生在兒子身上。我很后悔、自責,通過這件事情,希望學校能更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健康,像日本那樣普及食育教育。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建設健康中國,不能忘了孩子。習近平強調,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處于全生命周期的起始階段,是保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關鍵時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李榴柏副教授指出,當前,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視力不良檢出率都在持續走高,并呈低齡化趨勢。長時間看手機、視頻,學生族久坐不動,都對健康危害極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強調,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能忽視。過多過早地把學業壓力施加給孩子,易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網絡成癮、焦慮抑郁、人際矛盾等問題。
專家建議,國家和政府應注意義務教育階段的“食育”教育,進一步重視學校健康教育課程落實、學校健康相關政策制定和支持性環境建設;開展嬰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的營養和健康監測及營養干預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此外,家長也應通過言行直接影響孩子飲食行為,自己不暴飲暴食、少吃垃圾食品,鼓勵孩子參加健康飲食制作;每周保證一定時間陪伴孩子,一起聊天、做家務、運動、旅游等都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 (本文由本報記者高陽、譚卓曌、江大紅、王黎洋、單祺雯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