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天氣 護膚試試土茯苓煲湯
易與菝葜、粉萆薢相混淆,購買時要多加區別
最近一兩個星期,廣州經歷了暴雨+暴曬“循環播放”的天氣,很多人感到渾身不適。廣州市中醫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王小英認為,“濕”是許多皮膚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夏季雨水多,易令人體感受“濕”,而“濕”易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病,所以說夏季是皮炎、濕疹、痘痘等皮膚病的高發期。
在各種藥食同源的煲湯食材中,常用的土茯苓就是一味很好的祛濕藥。不過,市面上還有兩種中藥容易與土茯苓混淆,三者功效有所區別,購買時應該細心分辨。
土茯苓:祛濕熱,利筋骨
王小英提醒,土茯苓雖然是一味很好的祛濕藥,但使用時也需要注意。比如,肝腎陰虧而無濕者,是忌用土茯苓的;而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者,也不宜大量長期服用土茯苓。另外,古書記載,服土茯苓期間忌飲茶,因飲茶能致脫發,使用時也應該注意。
如何選擇好的土茯苓呢?王小英表示,土茯苓以外表紅褐色、內色微紅、質堅實、斷面筋少粉足者為佳。若是土茯苓片,則以片薄、整齊、筋少粉足者為上。
她還向大家介紹了一道美味鮮甜的土茯苓湯,很適合現在的天氣飲用。
土茯苓排骨薏仁鯽魚湯
材料:干土茯苓片10克(或鮮土茯苓250克)、排骨350克、薏仁30克、鯽魚1條(約250克)、蜜棗2個、姜片2片。
做法:
1.把鯽魚洗凈煎至微金黃色。
2.土茯苓、薏仁洗干凈,浸泡15分鐘待用;如果是鮮土茯苓,洗凈切片即可。
3.排骨洗凈飛水。
4.鍋內放水,水沸后把所有材料入鍋,煮開后慢火煮2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袪濕。
別與菝葜、粉萆薢相混淆
王小英表示,市場上還有菝葜和粉萆薢這兩種中藥,很容易與土茯苓混淆,但是三者的功效有區別,購買時要多加分辨:
土茯苓
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呈圓柱形,表面黃棕色或灰褐,凹凸不平,質堅硬。在菜市場可以買到的通常是刮了皮的新鮮土茯苓,或者是刮皮、切片后的土茯苓片。而在藥材市場或藥店、藥房買到的,往往是切片后干燥的土茯苓片,切面為類白色至淡紅棕色,折斷時有粉塵飛揚,用水濕潤后有黏滑感,粉末淡棕色,氣微,味微甘澀且偏于味苦。
功效:清熱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菝葜
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干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節狀隆起,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并殘留堅硬的刺狀須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切片呈不規則狀,邊緣不整齊,切面呈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痹、解毒散瘀。
粉萆薢
來源于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呈不規則狀,邊緣不整齊,略翻卷,大小不一。殘存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有時可見殘留的莖枯萎疤痕及纖細須根。表面黃白色,平坦細膩,近邊處有不明顯的棕色環紋(內皮層環),具有不規則的黃色筋脈點或脈紋(維管束),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松脆,有彈性,易折斷,有粉塵散出;氣微,味辛,微苦。
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記者伍仞 通訊員高三德)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