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們為啥不看娃
傳統觀念影響 育兒信心不足 家庭不太和睦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 錢 英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父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但“缺位”問題常被討論。我國2017年《0~6歲兒童家庭教養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實際生活中,能做到時常陪伴、表達父愛的父親只有30%~40%,即十個爸六個不帶娃。近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刊載了一項新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父親參與”,是指父親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認知、情感、行為投入,是兒童心理健康促進的關鍵環節。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錢英表示,盡管知道父愛重要,但爸爸帶娃相比母親還是比較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父親自身覺悟。有調查發現,父親受教育程度越高、擁有更積極的人格特征,帶娃參與程度就會越高。如果父親對自身“父親角色”的認同度高,那么育兒的參與度也會更高,照顧、游戲的行為就越多。這些都意味著,如果父親本身接納、重視養育者身份,并且自知有能力照顧好孩子,他們帶娃的主動性就更強。
2.不良夫妻關系。研究顯示,母親的觀念越開放,父親參與程度越高,即包容、和諧的夫妻關系有助于爸爸帶娃。對3600個家庭隨訪發現,孩子3歲時,若母親對父親帶娃有更多的鼓勵,可以增加孩子5歲時父親參與的程度。另外,夫妻的婚姻質量越高,父子互動就越多,關系也越好。相反,門診常見夫妻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常常與母親同盟,與父親對立,這種讓年幼孩子卷入夫妻沖突的家庭,往往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親子關系上,父親參與程度會隨著兒童年齡增長有所降低,孩子的年齡、性別、氣質也會影響父親參與。通常,父親更喜歡跟男孩互動,而較少陪伴內向的男孩或不愛社交的女孩。此外,多子女家庭孩子出生的次序、二胎家庭等因素也影響父親帶娃程度,比如獨生子女的父親參與度要高于非獨生子女。
3.社會文化影響。錢英說,對比中外育兒理念,中國父親經常使用“羞愧”“不愛”的模式育兒,認為帶孩子主要還是母親的責任。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更不利于父親參與。還有,在我國,家庭中的男性仍然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工作時間長、出差多、工作地點離家遠等,都是導致父親參與不足的原因。一項對128個家庭,長達23年的隨訪發現,上一輩刻板的育兒理念如“母親帶娃、父親掙錢”等會傳遞給子女,造成有些父親只顧“賺錢養家”,忘了陪娃帶娃。
盡管有諸多原因,但爸爸的功能不能缺。錢英表示,傳統觀念中,父親代表陽剛,母親代表陰柔,父愛如山,母愛似水,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父母之愛是不一樣的。母親更趨于感性、安全,呵護孩子的脆弱和敏感;而父親更理性、冒險,成為力量和勇敢的代表。照顧孩子,父母都應該走心、出力。當個好爸爸,要盡量從孩子一出生就“在場”。例如在孩子兒童期,他們開始喜歡冒險和嘗試新事物,父親要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樹立“紅線”思維,但爸爸不能特別嚴厲,否則孩子會特別膽小,也不能過度溺愛,容易讓孩子無法無天;到了青春期,爸爸要處理好“在場”與“放手”,不要以家長權威壓迫孩子,在需要幫助時,父親要主動給孩子支持,切忌說風涼話,與孩子爭輸贏。
錢英強調,父親參與不是簡單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時刻陪伴”,而是在心理上讓孩子感知到“有父親做我的后盾”。出差多、工作忙的父親,不妨多給孩子打打電話,但不要一聊天就問學習,讓孩子多講講自己的生活,發現孩子的積極面,幫助解決一些情感、人際上的困惑。另外,建議父母建立“合作式育兒”意識,一起帶孩子。也要積極改善夫妻關系,促進父親參與,對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強調父親參與的重要性。社會也要增加父親參與方面的宣傳,促進父親觀念的轉變,營造好爸爸帶娃的氛圍,專業人員如兒科醫生、幼兒教師、心理咨詢師等,也可幫助促進父親育兒的意識。▲(本報記者 高 陽)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