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小说区区亚洲影院,国产在线观看无码的免费网站,免费无码日韩大胆视频网,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人民網健康·生活

漸凍癥易誤診,初期莫和頸椎病混淆

2021年01月19日09:30 來源:長沙晚報

當前,國內多地出現零星散發新冠肺炎病例,人們為一如既往“逆行”的抗疫英雄而感動。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2020年9月8日步履蹣跚走入人民大會堂領獎的視頻,刷爆微信朋友圈,令人淚目。

2020年上半年抗擊疫情時,張定宇帶病堅守一線,與時間賽跑,率領醫院干部職工救治了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國家授予他“人民英雄”光榮稱號。其實,早在2018年張定宇就被確診患上罕見病“漸凍癥”。

提起漸凍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患的也是這個病。漸凍癥到底是什么病?如何避免誤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林旭明進行了解答。

未得到治療的漸凍癥可造成癱瘓

許多人記得張定宇在2020年抗疫時說的話:“我雙腿已經開始萎縮,但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幫助到更多家庭。”張定宇說,隨著腿部肌肉不斷萎縮,自己走路變得越來越吃力,一瘸一拐成了常態,每晚都會因抽筋的劇烈疼痛而醒來。

漸凍癥到底是什么病?林旭明解釋,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癥,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是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干、脊髓),又影響到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

該病起病隱匿、病因不明,是以侵犯大腦皮層錐體細胞、腦干腦神經運動核、脊髓前角細胞為主的神經系統變性病,最終導致四肢、軀干、胸部腹部的肌肉無力、萎縮和痙攣。臨床表現常以一側或雙側手指活動笨拙或無力,之后出現手部肌肉萎縮(常可見足下垂、分裂手),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雙臂或肩胛部肌肉萎縮。隨著患病時間延長,肌無力或肌萎縮逐漸擴展到頸部、舌咽部、軀干部、雙下肢。受影響的肌肉患者常感到不自主肉跳,發病過程中患者意識始終清醒。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在我國的發病率僅十萬分之四左右,雖屬于罕見病,但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副組長、中山一院神經科姚曉黎教授曾表示,如果不積極治療,患者的生存期可能只有3至5年,國內患者情況好一點為7至8年,若通過早治療、早診斷,臨床也有超過20年存活的病例。

病情發展后,患者吃飯洗澡都需別人幫忙

林旭明介紹,2020年3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了一名56歲的患者,王先生(化名)近4個月來出現右下肢遠端無力,右拇指、食指乏力的癥狀。之前在外院被誤診為“右腓總神經損傷”,治療無效后轉到該院就診。復查肌電圖檢查后,顯示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累及腦干段、頸段、胸段、腰骶段;呈慢性+活動性),結合癥狀、體征及其他輔助檢查,被確診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王先生出現右下肢遠端乏力癥狀,剛開始沒太在意,但一直抱怨自己右下肢使不上勁,當地醫院神經科醫生說,可能是腓總神經損傷引起。經過吃藥、做物理治療等,效果不明顯。起初,其右下肢出現問題,后來變成手指乏力,直至連吃飯、洗澡、穿衣服等都需要家人幫忙,生活很不方便。半年不到,王先生瘦了五六公斤。

根據癥狀的判斷,林旭明與神經內科醫生討論意識到,問題并非“右腓總神經損傷”那么簡單,于是通過肌電圖檢查,結合其他輔助檢查篩查,確診王先生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即漸凍癥。“之前連聽都沒聽說過,看到醫生的診斷結果,我們腦子都是懵的。”王先生及家屬說。

此后,王先生開始進行正規的藥物治療,但隨之而來的是高昂的醫療費用。目前,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藥費每月在1萬元左右,因屬于罕見病,不在醫保報銷范圍。早幾年社交媒體上出現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活動,目的就是為漸凍癥患者進行籌款。

臨床常被誤診,出現疑似癥狀宜多科室查查

“之前臨床有個63歲的患者羅先生,手部肌肉萎縮很厲害,在當地縣級醫院沒有進行四肢肌電圖檢查,一直當成頸椎病在治療。”林旭明介紹,當地醫院的醫生建議該患者拍片子看看,發現其有頸椎壓迫神經的狀況,于是建議患者手術治療頸椎病。做了手術后,羅先生的病情不但沒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臨床常存在被誤診的情況,很多病人被當成頸椎病、腦中風或其他病進行治療。林旭明分析,這是因為該病主要表現為手部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等癥狀,早期容易與頸椎壓迫神經導致的癥狀相混淆,對該病認識不足的醫生就會把它當做簡單的頸椎病進行處理。因此,要確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臨床醫生的診治水平很重要。此外,肌電圖檢查也可作為輔助手段來幫助確診。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出現肌肉無力、肉跳、容易疲勞等癥狀,伴有肌肉萎縮、吞咽困難等現象,要篩查是否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特別是看了骨科或其他科室后查不出原因,就要考慮看神經內科,以得到明確診斷。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大部分表現為純運動障礙,但少數可以有認知、行為、感覺共同受累。目前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強調綜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營養管理、呼吸支持和心理治療等。規范的藥物治療,可延緩病情的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

林旭明稱,在中醫學上,本病常辨為“倭病”。中醫認為其本在于脾、腎、肺之虛,濕、熱、痰、淤等內生,正氣虛與繼發性實邪兼有,因此可采用中藥、針灸辨證論治,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不同病人,中醫用藥上各有不同,強調辨證論治。此外,中醫外治法常采用針灸、銅砭刮痧等方法來治療,患者普遍反饋效果不錯。(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陶艷)

(責編:李軼群、許心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