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共富:老齡化社會,“醫養”何以更“怡養”?
中新網杭州10月3日電(張煜歡)守護“一老一小”,關乎千家萬戶的福祉。在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老年人的健康更是社會關切所在。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隨著老齡化趨勢加深,浙江如何讓“醫養”向“怡養”迭代升級?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浙江省知聯會副會長、浙江醫院院長毛威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提到,在老年病診療中心的建設方面,浙江在政策制定和頂層設計上均體現了前瞻性思路。要想實現更高水平的醫養結合,需真正圍繞老年人的需求,建立起“醫、康、護、養、療”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升到2023年的78.6歲,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4億人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受健康管理,占比為62.5%。
上述數據背后亦清晰呈現了兩個信息: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些新的健康挑戰,不同壽命長度面臨的現代疾病譜系具有巨大差異;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下,老年病診療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以浙江為例。人口老齡化是浙江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省情。2023年末,浙江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1339.40萬,占總人口的26.17%;浙江二級及以上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占比達99.61%。
在毛威看來,老年人群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懷,這份關懷應是實質性的,涉及身體照護和心理支持多個方面。
“我們常在思考,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關懷?他們需要家人的陪伴,但更具體來看,是面臨醫療需求時需克服的種種挑戰。”毛威直言,盡管家人有心陪伴,但并非所有照護困難都能被克服。當患者需要長期醫療護理,如氣管插管、胃腸管喂養、糞袋護理或長期深靜脈置管時,這些現實問題都需被重新審視。
“許多老年患者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們需要持續的醫療關注,但家庭和養老機構可能無法完全承擔。因此,必須完善醫療、養老和康復服務之間的銜接,確保所謂的‘最后一公里’得到妥善解決。”毛威說。
作為浙江唯一的老年病診療中心,浙江醫院圍繞老年人的需求,正實施“醫、康、護、養、療”一體化服務。毛威解釋,這一體系并非僅由醫療機構獨立承擔,浙江醫院就在其中扮演著橋梁的角色。
審視國內各省市的公立醫療體系,老年病專科醫院的設立并不常見。
“浙江醫院是全國首批國家重點專科醫院之一,一直專注于老年醫療。”毛威介紹,2018年,浙江醫院三墩院區正式投入使用,該院區的建設實際上也是浙江省老年病診療中心項目的一部分。針對老年人群所面臨的疾病問題,浙江醫院構建了一系列專業學科。
“在疾病治療之后,康復過程同樣重要。我們在康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許多老年人在基礎疾病治療完成后,仍需一段時間的恢復才能出院。為此,我們在兩個院區均設立了專業的康復團隊和設施,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支持。”毛威說,特別是從專業的護理角度出發,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更多,尤其是心理慰藉方面,要求護理人員展現出比對待普通病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在“養”的環節,醫院也進行了一個實驗性的嘗試。
“我們與西湖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作,這在區級醫院中是不多見的。雙方建立了便捷的雙向轉診機制,當病人病情發生變化時,他們可以順暢地轉回上級醫院。此外西湖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病房也由浙江醫院共同運營,以醫養加照護為特色,貫穿至患者生命的最后一程。”毛威說。
在他看來,上述模式具有一定可復制性,其類似于“大手牽小手”的合作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醫院與社區、家庭形成了一個中樞站,類似于現代快遞系統的分級檢錄。與此同時,該模式的成功實施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這也是對各級政府、醫療機構應對養老問題能力的真正考驗。
縱觀浙江,也有許多從“醫養”向“怡養”轉變的探索實踐。多年來,在促進機構醫養銜接方面,浙江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原則,鼓勵未設置醫療機構或醫療服務能力弱的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或通過服務外包、委托經營等方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為深化醫養合作,浙江也相應建立起醫養結合服務隊伍激勵機制,醫養結合機構的醫務人員與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評聘、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待遇,并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參與醫養結合服務。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浙江全省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達到417家,比上年增加38家。2151家醫療衛生機構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實現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老年友好型社會,未來還有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