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百姓“救命錢”需要更多向前一步
栗玉晨
守護好百姓“救命錢”,不僅要讓監督貫穿醫保、醫療、醫藥、財務、信息等多個條線,也要更加注重發揮大數據作用,實現現場檢查和大數據結合下的“精準打擊”。不僅要進一步完善全國定點醫藥機構對照問題清單自查自糾制度,也要加大違規公開曝光力度,強化警示震懾效應。不僅要探索建立醫保支付資格管理辦法,警示醫務人員主動約束手中的“處方筆”,也要更好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基金監管,讓打醫保基金壞主意的不法之徒無處遁形。
10月22日,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在《中國醫療保障基金監督管理發展報告(2023~2024)》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月至9月,各級醫保部門追回醫保基金160.6億元,同比增長38.7%;醫療機構通過自查自糾,主動退回醫保基金近36.2億元。國家醫保局飛行檢查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今年已檢查500家定點醫藥機構,數量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
醫保基金作為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著億萬民眾的健康保障之責,其安全與合理使用關乎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2018年,我國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基金總收入為2.1萬億元,總支出1.8萬億元,2023年收入升至3.4萬億元,支出增長至2.8萬億元。近年來,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持續完善,管理服務提質增效,醫保制度運行總體平穩,群眾待遇鞏固完善,基金運行總體上安全可持續。
醫保基金是人民群眾的“看病錢”“救命錢”,關系到每一名參保群眾的切身利益。當前,醫保基金監管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從一個時期以來各級醫保部門查處的欺詐騙保案件看,一些地方拉攏群眾虛假住院、無指征住院普發高發,無資質行醫、偽造醫療文書、篡改檢查檢驗報告、虛構診療項目等行為明目張膽。個別醫藥機構不僅合謀騙保,還妄圖通過集體串供、篡改病例、銷毀會計憑證、刪除數據等行為惡意對抗檢查。這些情況充分表明,守好百姓“救命錢”刻不容緩,必須以動真碰硬的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向各類違法違規使用醫保基金行為宣戰。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醫保基金使用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但醫保領域違法違規問題具有歷史性、廣泛性、頑固性等特點,當前醫保基金監管仍處在攻堅階段。一方面,騙保手段迭代升級、隱蔽性強、處理難。比如個別醫院以“免費接送”“包吃包住”“出院送藥送錢”為噱頭吸引城鄉居民住院。不法分子在虛假用藥、虛構病歷、虛設檢驗、虛記耗材等環節分工明確,甚至設立專人負責“應對醫保檢查”,違法違規行為組織化、分工化程度越來越高,團伙化、職業化特征愈發明顯。另一方面,“跑冒滴漏”仍一定程度存在,違反規定收費、串換項目收費、過度診療、套餐式打包多收費等情況多發頻發,亟待嚴格依法規范治理。
與此同時,隨著醫保改革深入推進,惠民政策不斷深化,門診統籌全面推開,跨省異地就醫快速普及,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進,基金監管也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總體而言,醫保基金監管形勢依然嚴峻,維護基金安全任重道遠。
守護好百姓“救命錢”,不僅要用好既有明確公開的年度飛檢和“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專項飛檢,讓監督貫穿醫保、醫療、醫藥、財務、信息等多個條線,也要更加注重發揮大數據作用,實現現場檢查和大數據結合下的“精準打擊”。不僅要進一步完善全國定點醫藥機構對照問題清單自查自糾制度,推動醫藥機構更加自覺規范醫藥服務行為,也要加大違規公開曝光力度,強化警示震懾效應。不僅要探索建立醫保支付資格管理辦法,探索類似“駕照扣分”的方式,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記分,警示醫務人員主動約束手中的“處方筆”,也要更好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基金監管,讓打醫保基金壞主意的不法之徒無處遁形。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用更多向前一步的努力守好百姓“救命錢”,我國這張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網才能越織越密。
面對嚴峻挑戰,衛健部門的深度介入與強力監管為維護醫保基金安全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構建醫保基金監管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還需要立法機關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細化違規行為的認定標準與處罰措施上向前一步,用“帶電”“長牙”的法治高壓線規制醫保基金使用行為,讓每一筆醫保資金都能精準滴灌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