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醫院近日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考試——年輕醫生病歷書寫大賽考場里來了一批特殊的“病人”。這些“病人”惟妙惟肖地表演著各種疾病的癥狀,讓考生對其仔細檢查診斷,診斷完成后,他們還要對年輕醫生的行醫態度和談吐“挑刺”,為考生臨床操作水平打分。這是該院組建的36名“標準化病人”團隊的首次亮相。
65歲大媽“裝病”考醫生
“鄰居、朋友都打趣稱我是‘醫學模特’。”65歲的孟培玲退休后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在多家醫院擔任志愿者。得知浙江省人民醫院招募“標準化病人”,她第一個報名。“什么是‘標準化病人’?我感到很新奇。原來是讓我們‘演戲’,要演得真,給醫生當考官。”
沒病裝病得有幾把刷子才行。病歷書寫大賽前4天,孟培玲拿到了自己要演的腳本,扮演一個3級腦中風病人。滿滿6頁腳本,孟阿姨硬是背了下來。她還要將腦中風患者行動的遲緩、困難演出來。
“按照腳本解釋,3級中風患者走路時的腿應該是拖拽的,說話發音困難,右手不能動。我特別請教神經內科專家,學習中風病人的行為表現。中風的程度分為1級到5級,腳本讓你演幾級就得演幾級,如果把3級的程度演成了1級,會給醫師誤導,影響他的成績。”孟培玲比畫著對記者說。
“‘標準化病人’培訓班上,醫院的專家把常見的內科和外科病種都給我們培訓了一遍。” 孟培玲告訴記者,在微信群,大家經常討論病例和課堂學習內容。為了演好病人,他們還會聚到一起互相幫助排演,遇到拿捏不準的病例,就去請教專家。
“以前生過大病,是醫生救治了我,我也想為醫學教學出點力。”孟培玲動情地說。
也不能忽視人文關懷
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大宏介紹,在醫學教學中,臨床操作資源不夠充足,實習生及年輕醫生總是陷入“理論多、實踐少”的尷尬局面。建設“標準化病人”團隊,就是為了彌補臨床操作資源上的這一空缺。“標準化病人”或稱模擬病人,就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
此次病歷書寫大賽共有80余名年輕醫生護士參加。每名受試者有15分鐘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問診,40分鐘用來完成病歷寫作,考核的醫學專家需要綜合“標準化病人”對受試者的評價、受試者記錄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給出最終成績。
魏海彬是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規培住院醫師,在結束問診環節后,他起身送走“標準化病人”。“醫院舉辦這樣的大賽能夠幫助我們規范平時的診療行為,規范病人入院記錄,把文書工作做標準。”
問診環節全部結束后,大賽組織者之一、浙江省人民醫院教學部主任應振華的手機上收到了一名扮演孕婦的“標準化病人”的微信,“做腹部檢查完成后,醫生應該告知病人已經檢查完畢,并幫著拉下衣服。如果是孕婦,還應該幫著從檢查床上扶起來。我的第一個考生就沒有告訴我檢查好了,也沒有幫我拉下衣服,我全然不知檢查已經結束”。
應振華表示,住院醫師大會上,要將“標準化病人”反映的各種問題做一個梳理。他說,建立“標準化病人”制度,能培養醫生規范采集病史、檢查體格等,同樣重要的是,培養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宋黎勝)